新加坡通脹回落釋放政策寬松信號,年內貨幣立場或溫和調整
隨著核心通脹連續回落,新加坡2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再次低于市場預期,引發市場對貨幣政策進一步調整的關注。多家機構認為,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可能在2025年年內再次下調名義有效匯率政策坡度,逐步釋放寬松信號,以應對增長放緩與通脹疲軟的雙重挑戰。
數據顯示,新加坡2月核心通脹同比增速降至0.6%,為自2021年中以來最低水平,而整體CPI亦回落至0.9%。分析人士指出,這一趨勢具有廣泛性,價格上漲的商品比例減少,外部輸入型價格壓力下降,加上本地服務和食品價格的放緩,使得新加坡物價水平在區域內顯得尤為溫和。
核心通脹回落超預期
新加坡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2月核心消費者價格指數(MAS Core CPI)同比上漲0.6%,整體CPI上漲0.9%。相比1月的0.8%和1.0%,2月通脹數據不僅連續兩月回落,更低于市場預期中值(核心為0.7%,整體為1.0%)。
大華銀行(UOB)與華僑銀行(OCBC)均在24日發布分析簡報指出,當前通脹的下行趨勢并非偶然,而是呈現出結構性回調。UOB數據顯示,CPI中價格同比漲幅高于2%的商品比例從2024年12月的36.8%降至2025年2月的31.2%;同比漲幅超過3%的商品占比也從28.9%降至20.4%,表明價格上漲廣度明顯收縮。
UOB報告指出,通脹放緩是廣泛的,并非局限于某幾個商品類別。娛樂與文化(-1.1%)、交通(-1.0%)、信息通信(-0.5%)、雜項商品與服務(-0.5%)等多個類別均錄得負增長,顯示價格動能普遍回落。
OCBC的分析則補充道,農歷新年過后,私人服務消費降溫,加之電力與天然氣價格下跌、食品通脹放緩,共同促成了整體CPI的溫和回落。從趨勢上看,這是自2021年初以來最溫和的一次核心通脹表現,也印證了需求端未出現過熱。
輸入性通脹顯著緩解
在本地成本結構方面,UOB認為,單位勞動成本(ULC)已回落至歷史長期平均水平以下,同時,平均月薪增速趨于穩定,這有助于限制服務類通脹擴散。
OCBC也指出,盡管健康保險、住房與交通等領域成本仍有上行壓力,但勞動力市場總體保持穩定,未出現工資驅動型通脹。
更值得關注的是外部通脹因素的變化。UOB測算的新加坡十大貿易伙伴輸入性通脹指標持續下降。該指標涵蓋中國、歐盟、美國、日本、馬來西亞、韓國、中國臺灣、泰國、印尼與印度,代表新加坡進口商品的主要來源地。2024年以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通脹普遍回落,使得新加坡進口商品價格穩定甚至略有下降。
作為一個高度依賴進口的經濟體,新加坡的CPI對外部價格變動高度敏感。輸入型價格緩和,是此次核心通脹回落的關鍵背景之一。
年內進一步寬松可能性上升
市場普遍關注MAS在4月貨幣政策聲明(MPS)中的取態。UOB分析認為,MAS可能在4月將坡度由當前的1.5%年化水平下調至1.0%,作為一種溫和的政策微調,釋放寬松信號。
UOB在報告中判斷全年核心通脹平均值可能為1.0%,處于MAS設定的1%至2%目標區間下限。在此基礎上,下調坡度將是合乎邏輯的選擇。
與此同時,OCBC對4月政策調整持謹慎態度。該行認為MAS可能暫時“觀望”,但這不排除年中或年末再次調整坡度的可能。“若全球經濟增速繼續放緩、美國與中國間貿易緊張局勢升級,新加坡對外依賴的出口板塊或將承壓,這將迫使MAS在下半年采取更為靈活的政策立場。”OCBC指出。
需要指出的是,MAS在2024年與2025年1月的政策聲明中,均強調對“外部不確定性”的關注,并在措辭中加入“高度關注全球環境變化”等表述,顯示出其對輸入型風險的警惕。
新加坡的貨幣政策框架與其他國家不同,MAS主要通過調整新元名義有效匯率(S$NEER)坡度、中樞和波動區間來管理通脹。在此機制下,調整坡度通常被視為最直接的寬松或緊縮工具。
自2021年起,MAS已累計上調坡度多次,構成事實上的收緊周期。而2024年1月首次將坡度從2.0%調降至1.5%,被市場解讀為政策拐點的開始。
巴克萊銀行、野村證券等國際機構此前研判亦指出,MAS可能在2025年“繼續小幅度、漸進式地”釋放寬松政策,尤其在經濟增長與核心通脹雙雙偏弱的情形下。
總體而言,2025年2月新加坡通脹數據釋放出強烈的價格壓力緩解信號。在核心通脹回落至多年低位、輸入型價格穩定、勞動力成本溫和的多重條件下,MAS年內再次調整貨幣政策的空間已然打開。
盡管4月是否立即行動仍具不確定性,但市場對“年內再度削減坡度”的預期已不斷升溫。下一步,政策走向將取決于全球經濟復蘇力度、區域貿易環境變化以及本地增長動能能否持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