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王建安:設立專項簽證,提升我國醫療服務的國際影響力
隨著世界經濟增長、人們健康意識日益增強,國際醫療旅游蓬勃發展。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黨委書記王建安帶來多項醫藥行業建議,提出設立專項簽證類型等措施,助力推動我國國際醫療旅游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完善臨床醫學人才(專碩研究生)高質量培養機制也是王建安所關注的話題。
設立國際醫療專項簽證
國際醫療服務是集醫療、管理、服務、文旅、保險等多領域融合的新興領域,優質的國際醫療服務能滿足不同層次患者多元化、個性化等醫療服務需求,對相關產業具有很強的輻射帶動效應。
在此背景下,王建安認為,發展國際醫療旅游不僅能提升中國醫療服務的國際影響力,還能帶動旅游、服務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增長。“中國醫療要贏得世界信任,進一步提高醫療服務的國際影響力,必須從‘政策破冰’開始。”王建安直言。
為推動國際醫療旅游產業的發展,吸引更多國際患者來我國接受醫療服務,王建安特別強調,可借鑒相關國家的經驗,設立專門的國際醫療簽證,根據治療周期的需要,分層分類設定合理的停留期限和簽證類型,比如體檢簽證等,滿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優化簽證辦理便利措施,建立線上申請平臺,縮短審批時間,提高簽證辦理效率。加強國際醫療服務配套服務,如支持多種國際支付方式、加強商業保險合作、開展多語種服務、增加直達航班等。發展醫療旅游衍生服務,并嚴格規范與管控醫療旅游行為,建立健全醫療后續服務機制。
完善臨床醫學人才高質量培養機制
國家高度重視醫學人才培養培訓工作,針對臨床醫學專業能力培訓出臺了一系列制度機制、基地標準、培訓標準等,自我國全面實施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以來,全國累計培養住院醫師110余萬人,其中專碩近50萬人,對促進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有效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發揮了里程碑式的重大作用。“但在具體實施中在專業設置、培養方案、專碩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現實問題。”王建安特別關注醫學人才培養的“最后一公里”。
在王建安看來,最大制約因素之一,就是培訓對象的多身份問題。他建議,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過程中要提高面對病人診治能力的同質化培養。過去一年,他花了大量時間,在省內外走訪了多家基層醫療機構,與一線青年住院醫師深入交流,了解他們在規范化培訓上的需求和困惑。
同時,王建安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共同制定住院醫師全行業社會人培養的政策,制定統一的培訓對象招收管理規范,統一專業設置,明確身份與責任統一,深化專碩研究生醫教協同改革,強化資金保障……“培養時代需要、人民需要的好醫生,是我們不變的初衷和使命。”王建安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