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宏觀政策更加積極有為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陳昌盛回應
《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陳昌盛5日表示,如何體現宏觀政策“更加積極有為”?今天上午總理作的報告大家也看了,很多數據第一次公開,還是有超出預期的部分。可以從四個方面理解“更加積極有為”:
第一,從取向看,這是我們首次提出“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將連續實施了14年的“穩健的貨幣政策”調整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樣的宏觀政策組合就是要向全社會傳遞清晰有力的宏觀政策信號。
第二,從力度看,今年的赤字率提高了1個百分點、達到4%左右,赤字規模達到5.66萬億元。另外,超長期特別國債達到1.3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也達到4.4萬億元,都是創歷史新高。合計起來今年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達到11.86萬億元,比去年增加2.9萬億元,這個規模很大。貨幣政策將更好發揮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適時降準降息,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
第三,從節奏看,要盡可能早落地,這本身也是政策力度的體現。有的政策看準了就要做,要能早則早、寧早勿晚,與各種不確定性搶時間,看準了就一次性給足,盡可能發揮政策的最大效能。
第四,從組合看,進一步強化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強一致性評估,加強各個部門間的協同配合。還要聚焦突出問題,整合政策資源集中發力,打出組合拳,發揮“1+1>2”的政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