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互聯、產業互補、公共服務擴面…… 成都都市圈越來越活躍
四川首條跨市域軌道交通線路——軌道交通資陽線累計客流量突破350萬人次、成都都市圈9大重點產業鏈產值規模突破萬億元、成德眉資全域試點居住證申領“全程網辦”……當下,成都都市圈越來越活躍。根據近日發布的成德眉資四市2024年全年經濟數據,成都都市圈2024年度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756.75億元,占全省的45.99%,經濟運行呈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態勢。
作為四川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先手棋”,成都都市圈對全省高質量發展起著重大牽引作用。2025年是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五周年,也是成都都市圈建設成長期三年行動計劃收官之年,四川如何答好這張“成長”答卷?
互通互聯
預計到2027年,3條跨市軌道交通線將全部開通運營
都市圈建設的先導就是基礎設施一體化,軌道上的都市圈是重要目標。“同城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實現通勤。”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盛毅說。
按照規劃,成都都市圈要以“兩環三射”為主骨架,推動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打造軌道交通“1小時通勤圈”。“兩環”即成都鐵路樞紐環線、成都外環鐵路,“三射”則是以成都為核心,分別向德陽、眉山、資陽放射出去的3條市域(郊)鐵路線。
眼下,其中“一射”軌道交通資陽線已于去年9月開通,另外兩條軌道交通線路正不斷刷新建設進度條:成德S11線體量最大的德陽北站較既定工期提前兩個月實現主體結構封頂,全面進入附屬結構施工階段;成眉S5線眉山段所有地下車站均已完成封頂,項目取得新的階段性成果。
省同城化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預計到2027年,3條跨市軌道交通線將全部開通運營,成德眉資區域有望成為全國首個中心城市到全部區域副中心城市均運營市域鐵路的都市圈。
基礎設施加速一體化,交通服務同城化水平也在持續提升。春節前,眉山市丹棱縣大雅公交公司與天府通達成合作,實現“一卡通刷、一碼通乘、優惠共享”。至此,成都都市圈已有31個區(市、縣)實現“卡(碼)通刷”。目前,成都都市圈內穩定開行跨市公交17條,跨市流動人口日均超65萬人次,“1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
1月下旬,天府大道仁壽段全面通車,從成都天府廣場到眉山仁壽城區可以“一路敞跑”,意味著這條世界最長城市中軸線全面成形。今年,天府大道北延線成都段將加快改造,不斷深化成都都市圈區域經濟同頻共振。
建圈強鏈
錯位發展優勢互補,激發產業協作澎湃活力
交通提速為同城加速,只是成都都市圈快速成長的縮影。以軌道交通資陽線開通為例,“如居一城”的通勤體驗,帶來的不僅僅是兩地熱鬧喧囂的煙火氣,更為成都都市圈內企業投資發展和產業協作布局帶來無限想象空間。
2024年12月,一身黑白配色、忽閃著“大眼睛”的低速無人配送車出現在成都市龍泉驛區街頭。這是四川首批在開放環境投入規模化商業運營的低速無人車,由四川新石器無人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屬地道的“資陽造”。“資陽線通車后,前來公司考察合作的商家越來越多,目前正積極推進產品在綿陽和遂寧落地。”該公司總經理潘小文說。
區域協同創新,是成都都市圈產業協作共興的重要支撐。
上個月,位于成都的“成德協同創新中心”迎來掛牌成立一周年。這一年,德陽廣漢市企業四川省東宇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依托設立于此的研發部門,吸納人員超過20名。“中心讓我們在成都有了支點,招到更好人才。”
近年來,成德兩地積極構建“成都研發+德陽制造”產業協作模式,建立生態產業圈,推動集群向世界級躍升。2024年德陽的三環電子、東方水利等36家企業已在成都設立研發機構,成德高端能源裝備集群聚集企業2800余家、實現產值3000億元。按照目標,該集群今年力爭實現產值增長15%以上。
從場景應用到技術突破,四川低空經濟發展引人注目。瞄準這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都都市圈四市正在積極推進——
成都相繼出臺多項低空經濟相關規劃政策,致力于在“空域端”“產業端”“應用端”同步推進,加快打造西部低空經濟中心;德陽發布低空經濟產業培育發展實施方案,德陽什邡通用機場已開工,預計今年底完成主體建設;省航空運動管理中心遷建項目落戶眉山市洪雅縣,計劃總投資約11億元,包含校區及傘降區、通用機場、機場連接線等配套設施。此外,成都科學城管委會與資陽臨空經濟區管委會圍繞共同發展低空經濟達成戰略合作,“成資低空經濟創新聯盟”應運而生。
在業內人士看來,成德眉資四市通過錯位發展和優勢互補,能夠形成合力,更好激發產業跨區域建圈強鏈的澎湃活力,共同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共建共享
公共服務提質擴面,推動“同城融圈”可感可及
同城化最終落腳點是讓百姓共享發展成果。1月9日,德陽經開區社事局與四川天府新區教科院簽訂教育科研戰略合作協議,將通過資源共享、科研合作、教研協同等舉措,推動成德區域教育協同發展。
類似的共建共享在成都都市圈越來越多。“今年底,這里將建成全國一流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春節前,看著樓下建設中的二期工程,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天府醫院(四川省兒童醫院)黨委書記陳杰充滿期待。作為四川省首批建設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該院2022年在眉山開診運行,極大緩解了當地及周邊就診壓力。二期項目規劃床位數900張,總建筑面積15.42萬平方米,全面建成后將惠及輻射成都都市圈及西部地區群眾。
在德陽,四川省首個中醫類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德陽醫院項目正通過加大施工資源配置,全力沖刺“今年建成投用”目標。屆時,將通過檢查結果互認、院內制劑統一調配使用等共享機制,有效實現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
這是近年來成都都市圈推進優質公共服務便利共享的縮影。據悉,成都都市圈通過打造教育、醫保、衛生、人力資源等公共服務共同體,推動成都優質教育資源向德眉資延伸應用,推進醫療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目前四市醫療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達到138項,2024年以來四市異地就醫結算678.17萬人次,醫療費總額46.47億元,醫保基金支付26.7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6.28%、6.62%、13.53%。
“教育、醫療在整個成都都市圈層面的聯動和互相支撐,進展非常明顯。”在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城市群與都市圈研究分中心主任盧慶強看來,一系列具體化的實施機制落地,起到關鍵作用。比如,2024年成都都市圈建設聚焦9大板塊形成32項年度重點任務,并劃分為3張清單共同推進。“與國內眾多都市圈相比,成都都市圈在統一市場、服務共享、生態共建與合作機制等同城化水平方面排名是領先的。”
按照成都都市圈建設成長期三年行動計劃,到2025年,成都都市圈經濟總量達3.3萬億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5%,基本建成空間結構清晰、城市功能互補、要素流動有序、產業分工協作、交通往來順暢、公共服務均衡、環境和諧宜居的現代化都市圈。
向既定目標邁進。前不久分別舉行的德眉資三市兩會上,許多“同城融圈”任務已明確。其中,圍繞公共服務可感可及,德陽提出推動30家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在川渝實現近200項醫學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眉山和資陽則將以“提質擴面”為重點,進一步擴大醫療、養老、社保等民生服務事項“互通互認”覆蓋范圍,拓展“同城化無差別”受理事項范圍,推進高頻政務事項“異地辦”“線上辦”,讓同城化發展紅利更多更廣地惠及都市圈群眾。(記者 肖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