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eel:越南對華H型鋼作出反傾銷期中復審終裁引發的一些思考
一、事件概述
從2023年以來,中國對東盟的出口總額持續攀升,2024年達到歷史新高。中國是越南第一大商品進口來源國和最大貿易伙伴國。2024年上半年,中國出口到越南的型鋼總量達14.68萬噸,同比增長80%以上,越南位列中國鋼材出口第一目的地國。
但隨著出口數量的增長,反傾銷事件也隨之增加。據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11月25日,越南工貿部發布第3098/QC-BCT號公告,對原產于中國的H型鋼產品作出反傾銷期中復審終裁,決定將河北津西型鋼有限公司及其關聯貿易商河北津西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河北津西鋼鐵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新亞熙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及China Oriental Singapore Pet. Ltd.的反傾銷稅從22.09%-33.51%調整為13.38%。此次反傾銷稅的調整雖然對出口企業來說是一種利好,但同時也引發了筆者對當前鋼鐵格局的一些思考:鋼材出口態勢開始由“量增價跌”向“量增額降”發生轉變,鋼企出口能否繼續維持增量?國外針對中國反傾銷案件的增加,出口壓力加劇,如何有效擴大內需?
二、堅持“內貿與出口兩條腿走路”
截至2024年10月份,中國大小型鋼出口總量為448萬噸,全年預估500萬噸左右,預計出口總量同比增15%,貿易順差400萬噸以上。但長遠趨勢來看,型鋼出口量恐難以維持快速增長的狀態,一方面,我國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問題較為突出,長期減量發展目標不改,所以國內型鋼產量的增長也會出現放緩的狀況。中國鋼鐵消費目前趨于飽和,后續長時間預計維持下降趨勢,為與鋼鐵消費匹配,減量發展勢在必行。雖然海外部分市場仍然有需求存在,無論是對非洲、東南亞地區,還是對中南美洲國家等基建投資均對型鋼有一定的需求,但從國內供給角度看,國內粗鋼供應仍以減量發展為目標不變,且鋼材出口收益較低,增加出口對企業長期發展不利,出口繼續增長概率小。國內型鋼成產企業應該朝著兩個方向發展,其一是提高出口附加價值,提高生產技術,出口高附加價值產品。其二是將目標轉向國內、擴大內需,抓住鋼結構發展機遇,提高型鋼在鋼結構中的應用占比。
三、國內鋼結構發展仍有巨大潛力
受房地產拖累影響,國內鋼鐵市場壓力逐漸突顯,建筑行業更是陷入低谷,然而鋼結構在此背景下仍有逆勢高速增長,在國家“雙碳”目標政策推動下,鋼結構行業將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在建筑領域低碳環保、升級轉型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
近年來我國鋼結構市場迅速發展,鋼結構產量由2014年的4200萬噸增至2023年11200萬噸,增幅達167%,年均增速為11.6%。“十四五”發展目標指出,到2025年底,全國鋼結構用量達到1.4億噸,占全國粗鋼產量比例15%,鋼結構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到15%。其中,在新開工住宅建設中,鋼結構應用達10%左右,新開工橋梁鋼結構應用達到10%左右。鋼結構用鋼材以型材為主,強度級別以“Q355+Q390”為主;到2035年,鋼結構用量達到每年2.0億t以上,占粗鋼產量25%以上,鋼結構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40%,其中鋼結構住宅占比達35%,鋼結構橋梁占比達25%。
鋼結構主要由型鋼和鋼板以及鋼管等鋼材組成結構,其中板材類占鋼結構用鋼的的主要部分,占比約為60%,其次是管材與型鋼約占22%與14%,其他鋼材占4%左右。各構件與部件之間需要固定,通常以焊縫或用螺栓或鉚釘等緊固件連接,但在國家“雙碳”大背景下,裝配式鋼結構建筑領域部品部件制作環節,由熱軋型鋼替代冷彎、焊接型鋼是當前發展的趨勢,提高型鋼的應用占比、熱軋型鋼使用比例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同時,產業鏈上下游應當共同推動標準化進程。與設計方、建設方協同發力,通過標準化設計,提升部件質量,降低建造成本,提升行業競爭力。同時聯合鋼鐵企業、設計院、鋼構廠共同研究開發適合本省實際的鋼結構住宅標準截面型材,形成標準型材資源庫,打通標準材料研發、生產、應用產業鏈。
相關部門也應當針對鋼結構農房建設、鋼結構住宅推廣、鋼結構新材料使用、鋼結構產業升級、鋼結構智能制造等方面給予一定實質性的補貼政策。
總之,在當前鋼鐵行業運行不佳的背景下,我們既要防止國外反傾銷案的調查,導致我國型鋼產品在某些市場面臨更嚴格的準入要求或是關稅的提高,損失自身利益。又要在國家“雙碳”目標政策推動下提高型鋼的應用占比、熱軋型鋼使用比例,有效的刺激國內型鋼需求的提升,標準的健全,實現建筑行業節能降碳,促進綠色低碳裝配式鋼結構發展。
資訊監督:陳業亮 021-26094230
資訊投訴:陳躍進 021-26093100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