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濤:超預期政策是扭轉市場預期的關鍵,當前形勢下政策出臺越早見效越快
近日,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國家外管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管濤在中國金融論壇年會上談及近期增量政策時,結合當前經濟形勢及政策實施效果作出進一步分析。
“超預期政策舉措是扭轉市場預期、提振市場信心的關鍵。”管濤指出,9月底以來推出的一系列增量政策范圍廣、工具新、力度大,除傳統的降準降息外,還覆蓋穩樓市、穩股市政策以及財政政策。同時,相關政策落地迅速,對于年底遏制經濟下行勢頭,推動經濟起穩回升將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面對不確定性就是最大的確定性,預案比預測更重要。”管濤認為,當前經濟運行出現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如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嚴峻,國際市場波動加劇,國內經濟運行下行壓力加大等,建議適時從事前儲備好的工具箱里推出一批增量政策,效果可能會更好。
“當前形勢下做多的風險要小于做少的風險,政策出臺越早,見效越快。”在管濤看來,當下國內主要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此時需要推出更多政策,穩住經濟、防住風險,才能扭轉預期、提振信心,從而有更大的底氣和空間去應對各種內外部挑戰。
但同時他也指出,項目動手越早見效越快,但無論是特別國債還是地方政府專項債,都有很多使用的前置條件,此前的經驗不能簡單照搬。
“未來中國經濟前景既取決于近期一攬子增量政策的規模及其實施效果,更取決于相關改革推進情況。”管濤進一步指出,當前市場不但關注財政貨幣政策方面具體有哪些措施,更關注這些措施刺激的規模有多大。
據此前10月份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蘇社介紹,地方管網建設改造未來5年預計達到總量60萬公里,總投資需求4萬億。今年3月份,國家發改委主任鄭柵潔也曾介紹,中國工業、農業等重點領域設備更新初步估算將是一個年規模5萬億以上的巨大市場,汽車、家電等消費品更新換代也能創造萬億規模的市場空間。
在他看來,中國潛在的需求是無處不在的,只有進一步深化改革,相關政策傳導機制才能進一步理順。“如果能夠宣布一個有力度的刺激計劃,盡管它不完全是市場理解的中央投資或者政府投資,但是它可能能夠起到提振市場信心、扭轉市場預期的作用。”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