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金融機構應不斷增強小微金融服務可得性和商業可持續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業內認為,普惠金融,“普”是目標,“惠”是關鍵,要實現普惠金融的高質量發展,就要統籌兼顧“普”與“惠”,提升金融服務的可得性、覆蓋面、滿意度,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的普惠金融體系。在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指引下,我國金融機構在思想觀念、體制機制、業務模式上不斷進行創新優化,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助力增強社會經濟整體活力和韌性,全力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難點,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增強小微金融服務可得性和商業可持續,推動鞏固經濟回升向好的態勢。
普惠金融與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
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正式提出發展普惠金融,標志著普惠金融上升為國家戰略。在此后的十余年間,我國相關政府部門和金融部門錨定相對低收入群體、小微主體等政策對象,通過推動基礎金融服務廣覆蓋、發展多元化支付方式、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等路徑,讓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滿意度明顯提高。隨著去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普惠金融在我國步入新的發展階段。
作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普惠金融旨在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有業內人士認為,作為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與手段,中國特色的普惠金融凸顯著鮮明的人民性。近年來,我國普惠金融實現跨越式發展,多層次廣覆蓋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基本形成。
在農業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總經理黃建勤看來,普惠金融與經濟社會整體的發展息息相關,是中國特色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責任金融最直接的體現。
金融機構加大普惠金融產品供給
近年來,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紛紛加大普惠金融產品供給,并加速推動數字化轉型進程,進一步擴大普惠金融服務覆蓋面。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2.58萬億元,同比增長14.69%。其中,普惠型小微企業信用貸款余額8.64萬億元,同比增長29.82%,占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的26.70%。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4.42%,較2023年下降0.35個百分點。
同樣,普惠保險作為我國普惠金融不可或缺的一環,正圍繞民生保障與社會服務,為廣大民眾提供覆蓋面廣、公平可獲取、保費合理且保障有力的保險服務。據中國人壽有關負責人介紹,公司大力發展社保補充醫療保險,拓展普惠保險保障深度。2022年以來,公司積極對接政府“一城一策”惠民醫療保障需求,發展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險。截至2024年6月30日,累計落地“惠民保”項目超120個。
在“三農”領域,陽光財險聚焦三大主糧作物和大豆等重要油料作物,積極發展完全成本保險、種植收入保險,同時積極探索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助力“三農”高質量發展。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中國平安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三年,公司將為貴州省提供農業發展貸款發放超10億元,為貴州省提供農業產業風險保障超1200億元,為脫貧地區和邊緣戶減免農險保費5500萬元,同時,支持貴州省發展食用菌、油茶等農業產業,撬動產業發展資金2500萬元、協銷貴州省特色農產品1000萬元。
“目前,海爾消費金融以家庭消費場景為切入點,已打造場景分期和純信用消費貸款兩大產品體系。”海爾消費金融有關負責人說,公司發揮場景優勢,滿足新市民以及年輕奮斗者在教育、醫美、家電、家居等場景的金融需求。截至目前,海爾消費金融醫美、教育、家電場景已簽約1.1萬多家合作商戶,累計為100多萬場景用戶提供資金支持。
業內人士認為,普惠金融客戶群體點多面廣、需求多樣,金融機構應將市場主體的需求同自身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職能定位相結合,不斷創新豐富“線上標準產品+場景定制產品”的線上產品體系,創新普惠金融產品。
“移動支付、大數據、云計算、生物識別、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應用,極大地提升了數字普惠金融服務能力,但普惠金融服務在風險控制方面也一直面臨巨大挑戰。”樂信集團首席風控官劉華年說,從業界數據來看,數字普惠金融機構的損失,有50%來自欺詐。因此,如何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智能化把控風險,是數字普惠金融制勝的關鍵。
增強小微金融服務可得性和商業可持續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普惠金融發展還存在一些難點,尤其在于小微企業融資方面。“目前,小微企業存在‘兩高兩缺’問題,即風控成本高、服務成本高及缺乏抵質押物、缺乏政策支持,同時小微企業融資‘短頻快急’現象突出。應發展數字小微金融,獲取多方數據和信息進行精準畫像,創新信用評價方式,提升風險管理水平,提高服務效率并降低運營成本,增強小微金融服務可得性和商業可持續。”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說。
業內認為,金融機構應在堅持商業可持續和風險總體可控的情況下,不斷完善考核激勵和業務流程,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加大對經營主體尤其是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紓困解難力度,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需求,推動鞏固經濟回升向好的態勢,助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應優化針對分支機構的考核機制,細化對小微企業貸款的盡職免責機制,同時,優化經濟資本、信貸額度、費用預算分配機制,鼓勵分支機構拓展小微企業業務。”一位業內人士說。
有專家指出,金融機構的服務創新與升級是普惠金融提質增效的重要途徑。一方面,應發揮各類金融機構的比較優勢,突出特色化服務功能,加快健全敢貸、愿貸、能貸、會貸的長效機制,確保信貸資金直達小微企業,聚焦痛點難點優化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另一方面,要用好技術,通過科技賦能和數據引領,推動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深度融合,提高普惠金融服務的便利度和可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