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工業領域半年度情況匯總
編者按:今年以來,全省工業戰線積極應對外部環境復雜、國內需求不足、轉型壓力增大等挑戰,認真對標支點建設的“五個功能定位”,聚焦“五個以”實踐體系框架、“五個一”省級發展調控機制的戰略部署,牢牢把握“五個關系”和“三個統籌”的方法論,立足當前抓運行穩增長,著眼長遠建體系壯產業,工業經濟高開穩走、進中提質。上半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9%,高于全國1.9個百分點,居全國十個工業大省第5。為激勵各地比拼趕超、爭先進位、再創佳績,現開辟“半年看工業”專欄,全方位展示上半年全省工業領域的重點成績、特色亮點,敬請閱鑒!
武漢市:夯實基本盤 培育新引擎
鞏固工業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態勢
一是指標承壓回升。上半年,面對部分重點行業持續承壓不利局面,該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6%,超全國增速1.6個百分點,副省級城市排名第5,較一季度前進1位,對全省增長貢獻率達到34.9%;工業投資連續5個月兩位數增長,增速(16.8%)較1-5月加快1.2個百分點,分別超全國、全省增速4.2、1.8個百分點。
二是質效趨優向新。新產業引領,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速33%、占規上工業比重19.3%、增長貢獻率67.8%,分別較一季度提升1.8、3.2、15.7個百分點。新企業加速,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新進規企業工業產值分別同比增長12.7%、23.4%。新產品增量,新能源汽車、光電子器件、鋰離子電池、集成電路圓片產量分別增長84.3%、30.9%、18%、12.5%。
三是施策加力提效。向上爭取支持,搶抓“兩新”“兩重”機遇,謀劃儲備一批高質量項目,其中54個入圍工信部首批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項目清單;獲評首批新型技術改造試點城市。加大政策激勵,及時調整汽車、芯片等產業政策,支撐龍頭企業擴市場、去庫存;加快惠企資金兌現,專項資金執行進度較同期加快4.5個百分點。深化精準服務,落實“一企一策”要求,做優“周五之約”品牌,協調解決重點企業困難訴求600余項。
宜昌市: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助力工業經濟穩增長
今年以來,宜昌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工業提速進位,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上半年,該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2%,總體延續平穩態勢。
一是制造業生產穩步增長。1-6月,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2.0%,對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為41.3%。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同比分別增長24.7%、18.3%、26.8%。二是工業項目有序推進。1-6月,全市實施工業項目1324個,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1.6%。興發微電子、寧磷精制磷酸、人福大健康產業園、安琪生物科技園等150個億元以上項目已相繼開工建設。楚能、欣旺達、新宜化工等128個工業增長點項目投產出力,合計拉動該市工業增長5.2個百分點。三是主體培育增量提質。1-6月,該市新增137家規上工業企業,總量達1726家。新增國家級單項冠軍1家(興福電子),總數達到6家。新增創新型中小企業100家,總數達到635家。新增省級單項冠軍7家,總數達到63家。成功入選國家第二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將獲得中央財政1億元專項資金支持。
下一步,宜昌將認真貫徹落實新型工業化要求,聚焦主導產業,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入推進工業“賽馬”、緊盯重點增長點項目挖潛、聚焦企業發展痛點難點,持續做好全要素保障服務,推進工業提速進位,為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貢獻宜昌產業力量。
黃石市:上半年工業增速全省第一
今年以來,黃石市工業戰線堅持以新型工業化為引領,以穩增長為首要任務,奮力奔跑、狠抓落實,工業經濟保持了高開穩走、穩中向好的良好態勢,順利實現了“雙過半”,工業總量、工業增速、企業數量和各類示點示范全面呈現新高。上半年,該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9%,高于全省6個百分點,增速全省第1,為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黃石篇章提供了堅實支撐。
一是重大增長點支撐有力。建立預增產值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增長點項目庫,抓緊抓實抓細工業重大增長點投產達效服務保障,推動一批增長點超前出力,上半年,該市100個工業增長點已順利投產70個;10個預增產值過10億元的重大增長點已達效8個,拉動該市規上工業產值增速14.3個百分點。
二是企業培育成效明顯。錨定全年凈增規上工業企業100家的目標任務不動搖,統籌推進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梯度培育,促進優質企業發展壯大。上半年,該市新增規上企業72家,凈增52家,規上企業達到914家,為歷史最高。該市新增創新型中小企業60家,總數達338家;該市省級單項冠軍達到96家。
三是發展質效不斷提升。搶抓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機遇,加速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創新研發等舉措,深入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不斷激發產業新動能。上半年,該市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9%,高于去年同期32.7個百分點。其中,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3.2%,高于去年同期38.4個百分點。
十堰市:
全力以赴推動工業提質增效
全力以赴抓好工業提速進位。深化工業經濟運行“賽馬制”評價機制,對該市9個縣市區和19個工業重鎮開展“賽馬”綜合評價,加強評價結果應用,全面提升運行質效。上半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速達到60.8%,全省第1。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8%,較1-5月提升1.2個百分點,全省排名較一季度前進4位。
全力以赴推進產業提能升級。工業大類行業增長面達到77.1%,其中24個行業產值增速達兩位數以上。該市中重型卡車產量同比增長2.8%,專用車產量同比增長22%,汽車零部件產值同比增長8.6%。成功入選國家首批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創成全國“千兆城市”;新培育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工廠類試點示范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數量位居全省前列;舉辦首屆低空經濟展,湖北首條低空物流配送線路在十堰首飛。
全力以赴推進重大項目落實進度。廣泛征集形成重點企業設備供給清單,136種產品納入《湖北省工業領域部分設備及產品供給清單》,發布《十堰市重點行業裝備供給清單(2024)》,涵蓋該市157項設備產品。實施“千企千億”技改提升行動,上半年實施1億元以上工業項目77個、50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120個,工業技改投資較一季度大幅提升,增速達到20.3%。
荊州市:穩扎穩打求進位
行至半程步更疾
今年以來,荊州市系統深入貫徹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著力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到新型工業化全過程,順利實現雙過半,為全年精彩打下了堅實基礎。1-6月該市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1%,高于全省5.2個百分點,居全省第2位。
一是主導產業保持增長,龍頭企業帶動明顯。36個行業大類中有24個實現正增長,增長面達66.7%。主導優勢產業中,現代化工產業產值同比增長28.4%;智能裝備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1%,美的系企業累計產值同比增長28.4%。
二是工業投資大幅提升,發展后勁不斷增強。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9.6%,高于全省4.6個百分點;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8.4%,高于全省7.4個百分點,兩項指標較一季度均提升5個位次,工業投資后勁持續加強。聯合金融機構為企業提供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融資支持,目前已有27個項目入選工信部首批推薦名單。
三是關聯指標支撐有力,工業用電增幅穩居第一。工業用電同比增長23.1%,居全省第1位。1-6月,957家新工業用電戶用電總量同比增長176.5%,對工業用電增長貢獻率達88.17%。
荊門市:增強動力源 夯實基本盤
全力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荊門市緊緊圍繞省第十二次黨代會賦予的“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目標定位,推動石化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搶抓鋰電池、新能源汽車、光伏等新興產業風口,加快構建“4211”現代產業體系。上半年, GDP增速居全省第2位;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4位;工業開票銷售收入增速居全省第1位,工業用電量、工業增值稅增速均居全省第3位。
一是強化招落服,培育壯大工業增長點。認真落實“賽馬制”要求,以重點工業項目招落服為抓手,全力穩存量、抓增量、防變量,筑牢工業發展硬支撐。上半年,長城汽車新增產值過百億,增長214.9%;億緯、荊門石化、格林美產值分別增長36%、23.2%和11.3%。
二是培育新動能,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力。積極融入全省“51020”現代產業集群,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該市省級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達到15個,數量居全省第1位;2家企業上榜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百億企業達到5家。上半年,該市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3.1%。
三是著力強保障,營造最優環境。打造供應鏈平臺,推進融合發展,做實“兩個暢通”,以控制成本為核心,全力打造“荊天辦”營商環境品牌,幫助企業降成本、提效率、破瓶頸。
黃岡:搶抓“兩新”“兩重”重大政策機遇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 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上半年,黃岡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8%,高于全省平均2.9個百分點;工業技改投資增速44.6%,高于全省平均33.6%個百分點;工業投資增速、新增規上工業企業數、累計工業用電量增速等指標均居全省前列,工業經濟穩中有進態勢不斷鞏固。
一是抓實項目謀劃和投資,在塑造新動能上發力。搶抓政策機遇,加強項目謀劃。征集2000萬以上設備更新項目434個。建立全市工業領域設備供給清單,67家企業入選全省工業領域設備供給清單。推動企業積極“上鏈融圈”,在發布的湖北制造“兩新”行動供應鏈平臺中,黃岡已有92家工業企業入駐平臺,累計上架各類工業產品117個。
二是加快供應鏈建設,在重塑產業鏈上發力。圍繞特色優勢產業,以供應鏈建設重塑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麻城金石鏈、武穴建材鏈、團風鋼構鏈、紅安泛家居鏈、浠水雞蛋鏈、蘄春蘄艾鏈等特色供應鏈平臺。
三是布局發展循環經濟,在培育新增長點上發力。明確廢金屬加工利用、廢舊家電、電池回收拆解、廢舊光伏、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等發展方向,推進重點項目建設。舉辦循環經濟頭部企業“進黃岡”活動,加大招引推介力度,推動循環經濟產業由初加工向高附加值加工方向發展。
四是加快推進“智改數轉”,在數實融合上發力。加強數字化賦能。依托采招云搭建“兩新”數字化供需對接平臺,成功入選全省“兩新”行動供應鏈省平臺試點城市。建設黃岡市中小企業互聯網平臺,多角度靈活組合分析數據,對工業進行動態監測和統計分析。
恩施州:工業跑出發展“加速度”
上半年,恩施州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全力以赴穩增長,組織轄區縣市開展工業經濟“賽馬”比拼,“拼”工業經濟運行,“賽”工業項目招商,恩施州工業經濟發展呈現穩中有進、預期向好的良好發展態勢。
一是工業總量逐步壯大。上半年,海大生物、靚利能源、錦華新材料等增長點投產達效,拉動工業快速增長。恩施州規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2.7%,增速排名全省第3位,高于全省平均4.8個百分點,新增規上工業企業79家,總數達到574家。
二是企業質效顯著提升。上半年,恩施州新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9家,總數達到147家,實現成倍增長;省級單項冠軍7家,總數達到20家。累計工業增值稅同比增長23.2%。累計工業用電量同比增長11.5%。規上利潤總額同比增長91.6%,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下降。
三是發展后勁持續增強。上半年,恩施州投產工業項目147個,其中工業技改項目57個,工業投資同比增長43.2%,增速排名全省第2位。信濠光電、鶴峰同廣和、子旭科技等項目企業相繼建成投產,將釋放增量拉動下半年增長,預計下半年恩施州規上工業增加值將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
天門:量質齊升
工業經濟實現倍增發展
今年以來,天門搶抓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試點工作機遇,著力構建“一主兩新三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大力實施“工業倍增125工程”,該市工業經濟持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上半年,該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排全省第9位。
一是倍增政策落地顯效。《支持工業企業倍增七條意見》出臺以來,已兌現技改投資、貸款貼息、用電補助共計8000余萬元,全力幫助企業擴投資、降成本,支持企業加快發展。上半年,該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工業技改投資增速、工業用電量增速分別高于同期5、26.5、6.1個百分點。
二是重點企業支撐有力。今年以來,連續召開11家重點企業“一企一策”座談會,為企業量身定制幫扶措施,支持企業倍增發展。截止目前,已兌現“一企一策”獎補資金約1億元。上半年,11家重點企業產值同比增長118.5%,拉動該市工業經濟20.9個百分點。
三是主體培育步伐加快。加大《關于加快工業企業進規入庫的五條意見》宣傳力度,強化部門聯合指導服務,推動企業升規納統。今年以來,該市新增規上工業企業41家,較同期新增20家,其中再生有色金屬產業園項目動能初步顯現。
孝感市:千方百計穩規進規
全力穩住工業大盤
孝感市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穩增長有關要求,以穩規進規為抓手,推進企業全生命周期培育支持。繼去年新增規上企業246家、凈增179家后,今年上半年,該市新增規上企業165家、凈增87家,居全省第3,該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9%。
一是強化統籌協調,壓實工作責任。孝感市堅持“大抓工業、抓大工業、把工業抓大”的鮮明導向不動搖。年初,該市結合“4+2”主導產業鏈長制責任分工,實行“一條產業鏈、一批培育后備企業、一名市領導包保、一個部門牽頭、一套政策體系扶持”的推進機制,高效統籌推進規上企業培育。
二是強化調度督辦,匯聚工作合力。高位推進“211”工作機制,扎實開展產業鏈精準招商,今年該市新簽約億元以上工業項目412個,其中主導產業項目285個。實行億元以上項目周報制度,每半年組織開展一次“看比學促”集中拉練活動,2023年至今投產的億元以上項目中已順利進規139個。建立規下企業培育庫、跟蹤庫和申報庫,共入庫458家,系統謀劃進規培育與申報工作。
三是強化引導激勵,提升工作實效。今年該市共161家企業獲得全省工業“開門紅”政策進規獎勵,對首次進規企業提高了獎勵標準,根據實際情況疊加獎勵政策,吸引中小企業積極沖刺進規。積極支持中小企業申報專精特新、綠色制造等試點示范項目,促進企業做大做強,引導規下企業盡早盡快進規。全面落實創新服務企業“十項制度”,雙月分產業召開政企懇談會,實行“企業點單、部門接單、督查跟單、辦結銷單”閉環管理服務機制,共解決企業反映的困難問題355條,全面穩住規上企業基本盤。
陽新縣:“四個緊盯”推動工業擴量提質
近年來,陽新縣始終堅持“工業強縣”不動搖,不斷推動工業經濟提檔升級、擴量提質。今年元至6月份,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4.7%,高于全省6.8個百分點。
一是緊盯招商引資,擴有效投資。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一號工程,重點圍繞先進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品牌鞋服等主導產業,大力開展產業鏈招商、基金招商。1至6月份,總投資5億元的遠大醫藥大健康營養品生產線、總投資10億元的鑫泰再生資源改造項目等一批重大工業項目相繼簽約落地。
二是緊盯項目建設,增發展后勁。堅持“周末跑工地”,抓細抓實分類管理、領導包保、雙月述評等項目推進機制,扎實開展“兩個百日攻堅”行動,全力推進重點項目快開工、快建設、快投產,總投資110億元的遠大永晟制劑等20個新建工業項目開工建設,總投資20億元的媧石綠色環保材料等19個重點工業項目加快建設。
三是緊盯科技創新,抓賦能增效。搶抓國家大規模設備更新機遇,大力推進“技改提能、制造煥新”行動,爭取省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1-6月,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6.4%。
四是緊盯企業需求,促服務提質。聚焦企業需求,扎實開展“雙百活動”,深入企業了解生產、經營、銷售等情況,大力解決企業存在的難點、痛點和堵點問題,幫助企業解決問題27個。不折不扣落實各類惠企政策,減免稅費5000余萬元,撥付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等資金約3000萬元。
谷城縣:技改提質促轉型 做優工業強支撐
谷城縣加快企業技改提質,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夯實縣域經濟發展硬支撐,連續7年被評為全省縣域經濟工作成績突出單位。今年上半年,該縣實施工業項目84個,工業投資同比增長8.6%,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92.6%,實現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12.6%。
一是堅持鏈式思維,推動產業集聚。積極對接《湖北省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實施方案》,謀劃設備更新項目85個。發揮優質硅礦資源優勢招引項目,引進世界500強吉利集團等一批龍頭企業落戶谷城。扎實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上半年,該縣新開工工業項目55個,目前已建成7條優勢產業鏈,聚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5家。
二是堅持創新引領,促進產業升級。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16家,年轉化科技成果20件以上。出臺《谷城縣支持實體經濟政策》,縣財政每年拿出4000萬元,支持企業技改提質增效。推進可視化、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在企業廣泛應用。三環鍛造成為國家智能工廠,擁有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1家、國家綠色工廠7家。
三是堅持賦能增效,做強產業集群。大力發展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再生鋼鐵成為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推進汽車零部件產業轉型發展。形成新源車配套、出口創匯、商用車配套三個三分之一格局,汽車零部件產業園成為全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加快紡織服裝產業結構升級。通過數據采集應用、機器換人操作,實現減人、節能、降耗、提質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