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怒江:推動經濟穩進提質 不斷筑牢發展支撐
固底板補短板促長板奮力闖出具有怒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路子
開年以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和對怒江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省委關于“守底線、穩支撐、增動力、上臺階”的部署要求,堅持“六個大抓”,突出“固底板、補短板、促長板”,持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怒江篇章邁出新步伐,奮力闖出一條具有怒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路子。
固底板,持續抓實鞏固成果銜接振興工作。堅持把鞏固脫貧成果作為“頭等大事”,持續踐行“1223”工作機制,持續實施監測、包保、暗訪、調度四項制度,抓實領導掛包、專班推進、四級聯動、企村結對、社會幫扶工作機制,盯重點、抓亮點、作示范,抓好60個重點村(社區)和40個示范村,帶動其他200個鞏固提升村,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大力推廣“以工代賑”模式,2024年規劃以工代賑項目287個,計劃發放勞務報酬1.47億元,夯實就業增收基本盤。截至目前,全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0.58萬人,超過去年全年水平。實施黨建引領“十小創業”,推動3000余名中低收入群眾年內增收1000元以上,開展“集體經濟穩收入優結構”專項行動,鞏固村(社區)集體經濟年收入20萬元以上成果;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加快推進100個示范村、1000個重點整治村、5萬個美麗庭院建設,鞏固提升79個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全面推廣“五心網格”治理模式、“三留守”守望相助模式,不斷提高鄉村治理水平。
補短板,以項目為牽引加快經濟持續發展。聚焦短板弱項,大抓項目投資,堅持項目調度、領導包保、季度集中開工等機制,加大項目前期經費投入和要素保障,重點推進納入省級重大項目、自治州成立70周年50個項目和71個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建設,為經濟穩增長積蓄動能;大抓招商引資,堅持黨政“一把手”帶頭外出招商,聚焦“三大經濟”開展鏈式招商、靶向招商、以商招商,強化要素保障和招商引資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招商項目“五庫”機制,2024年計劃引進省外產業招商到位資金44億元以上;大抓經營主體,認真落實減稅降費、財政扶持、金融支持、升規達限和“個轉企”獎勵扶持等助企惠企政策措施,深入實施經營主體倍增計劃,2024年計劃凈增企業1000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戶;大抓社會消費,開展“集中消費幫扶月”、節慶促消費活動。積極發展夜間經濟、線上帶貨等新型消費,發展文化體育旅游消費,穩定增加汽車、家電等大宗商品消費,2024年力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以上。
促長板,依托資源稟賦大抓“三大經濟”。念好“山水經”,圍繞建設“世界最美大峽谷”定位,掛牌成立文旅集團,基本建成20個農文旅融合示范村核心區,既下山、松贊石月亮山居等一批精品酒店投入運營,開發了攀巖、溯溪、野水漂流、翼裝飛行等一批體旅項目,承辦中國(云南)探險旅游發展大會,持續推進業態、模式、產品、服務等創新。一季度,接待游客249.9萬人次,旅游總花費23.2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1.57%、11.18%。打好“生態牌”,發揮111.45萬畝草果種植優勢,在產業鏈前端研發和后端營銷上下功夫,做強“兩端”,帶動中間精深加工,研發推出草果系列產品7大類40余款,力爭2024年總產值達到25億元;加快發展高端飲用礦泉水產業、高端水產養殖業,有序推進高黎貢山國家公園創建,持續推進“綠美怒江”建設,厚植綠美怒江底色。做好“邊文章”,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三邊三好”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實施建強邊疆黨建長廊三年行動,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社會和諧的良好局面持續得到鞏固。認真落實口岸建設發展三年行動,加快片馬口岸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跨境物流、跨境農業、跨境旅游等業態。2023年全州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395.1%,增速排名全省第一,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長39%。
鄉村旅游業帶動優秀民族文化繁榮發展。
詩意峽谷繪就嶄新畫卷
初夏,在福貢縣匹河怒族鄉老姆登村千畝高山茶園里,游客和當地茶農一起采茶,體驗采摘樂趣;在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溝箐坡地,草果花香,黃精疊翠;在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通甸鎮,工人們忙著采摘番茄、給車厘子施肥,一派繁忙景象。
說起種茶帶來的好處,老姆登村高山茶種植合作社負責人和大林打開了話匣子:“以前,我們在坡地上種玉米討生活,一年也就收入三四千元。現在,光是茶葉,合作社一年就賣出500多萬元。”
在浦東新區的幫助下,老姆登茶的制茶工藝、銷售渠道、培育品牌、選種育苗等環節得到大幅提升,3716畝茶園帶動150戶茶農增收致富。2023年,全村人均純收入近2萬元。
依托林地廣、溝箐多、氣候溫潤等優勢,福貢縣、貢山縣引導群眾發展草果種植、加工,將“土特產”玩出“新花樣”,研發的草果醬、草果香水、草果面膜等草果系列產品深受消費者青睞,推動形成產加銷、農文旅一體化的草果新業態。目前,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草果種植規模達111萬畝,年產值達15億元,帶動16.5萬農民人均年增收0.24萬元左右。
6月的蘭坪縣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內,村民忙著采摘番茄、黃瓜。這幾年,蘭坪縣種樹興果,盤活山林,“小漿果+中藥材”“一縣一業”的特色產業,讓蘭坪縣鄉村振興有了厚實的產業根基。預計到2025年,該縣中藥材種植面積將達12萬畝,同時配套建設中藥材飲片加工廠,實現年產值5億元。
四山夾三江,綿延千重山。大山大水的地理環境和豐富多樣的生態優勢,是怒江發展林下經濟的自然稟賦。近年來,怒江州健全聯農帶農機制,培育壯大香料產業、峽谷特色農業,激活山區經濟,把山水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草果、咖啡、茶葉、芒果、柑橘遍布溝梁,林草產業綜合產值達41億元,惠及全州80%以上的群眾。
飛速發展的瀘水市。
瀘水市老窩鎮銀坡村致富帶頭人肖志軍在城市創業成功后回鄉發展中藥材種植。1000多畝的重樓基地,年固定用工40人左右,帶動瀘水市古登、片馬等鄉(鎮)發展重樓產業3600多畝,讓怒江新城年紀大、無法外出務工的搬遷戶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貢山縣獨龍江鄉龍元村村民張志輝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下轉型發展黃精、靈芝等中藥材種植,并成立了合作社。2023年,靠著種植中藥材帶來的收入,他家添置了家電、購買了小汽車。依托良好的山水資源,獨龍江鄉發展草果8.3萬畝、花椒8700畝、重樓465畝,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相融共贏的路子。
“山歌”越唱越歡,“水經”越念越好。走進怒江美麗公路景區瀘水市稱桿鄉“臘娜瓦底”鄉村振興示范園,農耕體驗田與兒童游樂設施、江邊民宿等相映成趣,竹筏、漂流、溜索等體驗項目盡顯怒江大峽谷“過江”文化;住在福貢縣石月亮星谷野奢酒店,游客白天可攀巖、溯溪、野水漂流,夜晚可觀蒼穹,在盡享山居野趣中放松身心……
這幾年,怒江州聚力打造“世界最美大峽谷”,聚焦小眾、精品、特色、高端的旅游發展定位,持續推進業態、模式、產品、服務等創新,“秘境怒江·戶外天堂”“有一種向往去怒江”旅游品牌形象不斷擦亮,山寨城鎮面貌煥然一新,詩意峽谷找到了一條充滿生機的綠色發展路徑。
貢山縣迪麻洛村高山特色民宿。
綠水青山成為幸福靠山
密林深處,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馬庫村護林員迪文軍與10余名獨龍族同胞趁著雨季,在草果地周邊補植水冬瓜樹苗。
“水冬瓜枝條可以遮陰,樹葉可以當肥料,這樣草果就長得好。”迪文軍說,植樹增綠不僅是在保護生態環境,更是在保護自己的美好生活。
近年來,獨龍江鄉通過招聘生態護林員、成立生態合作社等方式,引導獨龍族群眾在獨龍江沿岸、山坡地,種植草果、花椒、黃精、靈芝,發展獨龍牛、獨龍雞和獨龍蜂養殖,改變“守著金山過苦日子”的現狀。如今,獨龍江鄉良好的生態優勢逐步轉化成特色農業優勢,一批批曾經的砍樹人變成種樹人、燒荒人變成護林人,在保護綠水青山中走上致富路。
怒江大峽谷千山蜿蜒、林海莽莽、江河縱橫。黨的十八大以來,怒江州堅定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續開展高黎貢山綠樹認養和全民植樹活動,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怒江區域構建起一張全面覆蓋、不留死角的生物生態安全保護網。同時,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生態經濟,不斷優化產業布局,在怒江、瀾滄江沿岸實施一系列生態治理行動,通過擴綠、興綠、護綠,厚植生態底色,堅決筑牢祖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
瀘水市魯掌鎮三河村風景優美、森林茂密,古炭河、灣轉河、滴水河三河交匯,有聞名遐邇的陰陽瀑布、百鳥谷草果莊園,是瀘水市生態文明建設村。在中交集團幫扶下,三河村探索鄉村振興、農旅融合和山區農民增收新路子,建設了游客接待中心、觀景亭、鄉間步道、咖啡店、自助便利店、鄉村酒店、鳶尾谷生態走廊,打造15個仿真鳥塘、架設120個攝鳥機位,建起了怒江州首批喂鳥、觀鳥、攝鳥基地。
山林變花園、農家變民宿、村寨變景區,吸引了一撥撥游客前來觀景踏青,帶動了三河村蔬菜、草果、核桃、花椒、刺龍苞、火腿等種植加工產業紅火發展,45戶脫貧戶月均增收1500元。“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鳥也越來越多,游客也逐年增多,大家增收門路也多了。”三河村村民、“鳥導”密波四說。
走進福貢縣鹿馬登鄉赤灑底村4200畝高山有機茶園,隨處可見茶農們采摘春茶的忙碌身影。“種茶葉收入比種玉米高,也比較穩定。”76歲的村民鄧阿社說,他經營著8畝茶地,一年收入2萬多元。
福貢縣依托林地、坡地資源,大力推進茶葉種植、加工項目,成立大型茶葉生產加工企業2家、茶葉加工合作社9家。全縣茶葉種植面積達4.32萬畝、年產值5000萬元,帶動種植農戶0.85萬戶2.21萬人、覆蓋脫貧戶0.71萬戶,種植農戶戶均增收3000元。
聚焦綠美怒江建設,怒江州持續實施怒江大峽谷環境提升三年行動和城鄉綠化美化三年行動,堅持于每年3月至6月的12日開展四級聯動集中植樹活動,不斷厚植綠美底色。3年來,全州累計種植攀枝花、滇丁香、清香木等鄉土樹種、經濟林果277.01萬株,參與植綠、護綠人數79.16萬人次;完成防返貧生態建設任務31.5萬畝,有136家生態扶貧專業合作社參與實施生態建設項目,累計帶動30.57萬人次參與并獲得收益,人均增收2000余元。
林果經濟拓寬邊境村寨群眾增收路
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怒江落地生根。綠色產業初具規模,“綠美+”經濟不斷發展壯大,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各族群眾生活蒸蒸日上。2023年,怒江州林草產業綜合產值達41億元,輻射帶動就業21萬余人,2.1萬戶8.3萬名脫貧群眾共享產業發展紅利。360萬畝核桃、漆樹、油茶、草果和以云黃連、重樓為主的中藥材種植,讓怒江、獨龍江、瀾滄江兩岸莽莽群山成為各族群眾增收致富的幸福靠山。
高山邊寨實現美麗蝶變
片馬口岸,滿載貨物的各種車輛通過國門頻繁進出,邊境貿易如火如荼;獨龍江鄉馬庫村邊境通道,民警、村干部、村民跋山涉水,巡護邊境線;高山邊境村,新樓林立,瓜果滿坡。
黨的十八大以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建設好家鄉、守護好邊疆”的殷殷囑托,依托區位優勢,立足“邊”優勢、發揚“邊”特色、做好“邊”文章,昔日交通不便、經濟落后的沿邊地區變成了開發開放、邊貿興旺、邊民富裕、邊疆穩定、邊境安全、邊防鞏固的新高地。
今年以來,片馬口岸經濟持續向好,一季度片馬口岸進出口貨運量達12.26萬噸、同比增長152%,監管進出境運輸工具1.24萬輛次、同比增長351.1%。怒江州外貿進出口總值達3.4億元、同比增長39%,增幅排名全省第四。
行走在福貢縣鹿馬登鄉亞坪村寨頭村尾,現代化村居景象在青山綠水中若隱若現——寬敞的水泥路連組入戶、四通八達,藍頂紅墻的特色民居掩映在綠樹花叢中,竹籃圍繞的庭院花木蔥蘢。村外,清澈的河水奔涌山間,草果滿山、核桃遍野,一個集民族風情、鄉村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在群山萬壑中綻放新顏。
被稱為“懸崖”的亞坪村地處中緬邊境。以前,山高坡陡、信息閉塞、交通基礎條件差,僅有一條上山進村的土路。如今山林步道、休憩涼亭建起來了,路燈亮起來了,草果、茶葉、生態雞等種植養殖產業發展起來了。“現在,家家戶戶都住進新房,掙錢的門路越來越多、環境越來越美、生活越過越好。”亞坪村老黨員批付社說。
近年來,怒江州聚焦沿邊村自身特點,依托自然資源稟賦,開展以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公共服務提升、產業發展、生態保護、能力素質提升、民族團結進步、基層社會治理等為重點的現代化邊境小康村、民族特色村建設,全力補齊邊境地區社會民生短板,著力建設一批基礎牢、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黨建強的邊境美麗鄉村,增強沿邊村寨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清晨,福貢縣石月亮鄉拉馬底村村民余小芳從家里趕往遠征軍歸國渡口服務區攤點,制作涼粉、卷粉等小吃。“村里建起了遠征軍歸國渡口、星谷營地等景區,來的游客越來越多,我們有了在家門口掙錢養家的新門路。”余小芳說。
依托特殊的地理優勢和旅游資源,石月亮鄉建成月亮山谷步道、沿江步道、風雨橋、農特產品展銷中心、星谷野奢酒店、飛拉達攀巖等項目,并積極探索“邊境幸福村+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掀起美麗村莊、美麗庭院建設熱潮。拉馬底村群眾硬化庭院、修建花臺、植樹種花,提升鄉村顏值,喚醒村莊活力,邊境幸福村農文旅融合發展氣象一新。
怒江州立足邊境村寨地形地貌和資源稟賦,下足“繡花”功夫,“一村一策”做好山區開發、林業經濟、立體農業等文章,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引導各村發展草果、核桃、漆樹、中藥材、茶葉、養蜂等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特色鄉村旅游,拓寬山區農民經濟收入渠道。持續開展群眾素質提升培訓,讓村民學習致富技能,轉變思想觀念,學做買賣、學旅游服務。持續推進人居環境提升整治,打造美麗和諧村寨,讓曾經千山阻隔的高山邊寨美麗蝶變,成為守邊固疆的堅強堡壘。
獨龍族“繡娘”們在學習獨龍毯編織技術。
亞坪村民自發參與守邊任務,邊境小道有人守,高山密林有人護;獨龍族群眾分組分片巡護邊境線,建設秀美村寨,過上更幸福富裕的日子;片馬鎮黨政軍警民組成的群防群治隊伍,在邊境一線24小時不間斷值守,固邊衛國。“現在的好生活是黨和國家給的,我們要團結一心建設好家鄉,守護好邊疆。”片馬村村民普三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