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構建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
經濟日報北京6月5日訊(記者張虎)國新辦5日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重慶市有關負責同志圍繞“打造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內陸開放綜合樞紐 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介紹相關情況。
重慶是我國轄區面積和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承擔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等多重戰略使命。黨的二十大以來,重慶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促進高效能治理,去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1%,成為中西部地區首個地區生產總值超3萬億元的城市;今年一季度增長6.2%,經濟社會發展開局良好、回升向好,現代化新重慶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胡衡華表示,重慶將緊扣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內陸開放綜合樞紐“兩大定位”,重點打造“六個區”,即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內陸開放國際合作引領區、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區、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示范區、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美麗中國建設先行區。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方面,胡衡華介紹,重慶連續兩年“新春第一會”聚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目的是要舉全市之力推進這項戰略落地見效。近年來,重慶突出“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部署實施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高品質生活惠民富民等“十項行動”,努力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川渝地區生產總值4年增長2萬億元、去年達到9萬億元,雙城經濟圈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重慶市副市長鄭向東說,重慶作為最早開行中歐班列的城市,已累計開行近1.6萬列,發運貨物130萬標箱、運輸貨值超過5300億元。近期,在國際海運航路受阻的情況下,重慶中歐班列運往歐洲的貨量和貨值分別增長了217%和190%,展現了國際貿易陸路運輸的韌性和潛力。在西部陸海新通道方面,目前通道可通達輻射123個國家和地區的514個港口。2023年,通道運輸綜合物流成本同比下降3.5%。
重慶市副市長江敦濤介紹,重慶是重要的工業城市,也是制造重鎮。重慶制造業基礎比較好,科教人才資源比較豐富。圍繞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重慶將著重在“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和“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兩個關鍵點上做好文章。在發展先進制造業方面,將加快構建“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聚力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先進材料三大主導產業集群,升級打造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食品及農產品加工、軟件信息服務三大支柱產業集群,創新打造新型顯示、輕合金材料、新能源及新型儲能等六大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培育壯大衛星互聯網等18個“新星”產業集群。在強化創新引領方面,將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充分整合產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基金、產業園區等優勢資源,讓更多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另一方面,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突破更多“卡脖子”技術。目前,重慶正大力培育各類創新主體,力爭到2027年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數量增長一倍以上,分別達到1.2萬家和8萬家,不斷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