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報告釋放什么信號?回應“資金空轉”、“錢去哪”等熱點
5月11日,央行公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全面分析了當前經濟金融形勢,闡述了下階段政策取向及重點,釋放了積極信號。專家指出,隨著政策效果顯現,央行會根據形勢變化把握好政策力度和節奏,推動經濟恢復向好。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報告就信貸總量增速放緩至個位數、“錢去哪錢在哪”、“金融和經濟數據走勢不一致”、“手工補息”、“資金空轉”等熱點話題進行回應和釋疑。
業內專家指出,當前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體現了有增有減,有利于經濟加快轉型。未來宏觀政策重心要更多轉向提升消費需求、促進供需平衡,解決經濟循環“活錢”變少循環不暢的問題。此外,央行多次釋放信號引導長期國債收益率回歸合理區間,市場需警惕短期投資行為風險,未來央行買賣國債納入公開市場常規操作工具后,可促進收益率平穩運行,2.5%-3%可能是合理區間。
為何強調信貸總量增長變化?
報告分析了信貸增長與高質量發展的關系,強調“我國信貸總量已從過去兩位數以上的較高增速放緩至個位數,但這不意味著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減弱”。
業內人士指出,今年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仍處于較高水平,且增速也與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基本匹配,再考慮去年的高基數,實際上不低。一季度貸款增量與以前比也比較高。當前我國信貸存量規模已經較高,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快推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質效也需要進一步提升。
“疫情三年,為著力穩住經濟大盤,金融又加大了逆周期調節力度,存量貨幣信貸已經不低,并將持續發揮作用”,報告還強調,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信貸需求較前些年會出現“換擋”,信貸結構也在優化升級,即使信貸增長比過去低一些,也足夠支持經濟平穩增長。
今年以來,央行有關負責人多次強調要盤活金融資源存量,優化信貸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業內人士還指出,3月末,金融機構高技術制造業、普惠小微、涉農和民營經濟貸款增速均明顯高于9.6%的全部貸款增速。總體看,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體現了有增有減,盤活出來的資源更多地投入了應該支持的領域,有利于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活錢”循環不暢 政策需提消費、促供需平衡
目前我國廣義貨幣M2余額已超300萬億元。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報告就市場關注的“錢去哪,錢在哪”和“金融和經濟數據走勢不一致”的熱點話題釋疑。
報告指出,過去我國貸款主要投向了企業,行業和期限結構上,以基建、房地產、制造業等重資產領域為主,中長期貸款居多。但總體看,由于有效消費需求不足,實體經濟供給端和投資領域得到的融資更多,這也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在全球高通脹背景下,我國通脹仍保持低位。
報告還表示,錢一經創造就不會減少,由于居民消費還在恢復,目前主要淤積在居民手中。同時,企業和居民資產傾向于收益更穩定的存款也導致經濟循環中的“活錢”變少、循環不暢。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居民和企業微觀感受上都缺錢,但金融體系貨幣總量還在增加的矛盾。
對此專家指出,未來宏觀政策的重心要從過去的增加供給更多轉向提升消費需求、促進供需平衡,央行能調節好“貨幣供應總閘門”,但對于存貸款等資金流向,主要取決于不同類借款人的需求,需要財政等政策發揮合力。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直接融資發展,未來M2增速將放緩,但這并不是金融支持力度減弱,反而是融資結構優化、金融質效提升的體現,對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的滿足也是好事。
頻繁提及國債收益率 業內預計央行買債后可促進其平穩運行
報告還回應了如何看待長期國債收益率,指出“長期國債收益率主要反映長期經濟增長和通脹的預期,同時也受到安全資產缺乏等因素的擾動”。
業內人士認為這意在引導長期國債收益率回歸合理區間。當前我國國債利率走低主要是受市場供需關系、投資者行為等因素影響。在“資產荒”背景下,長期限債券需求顯著上升,短期內供給則相對偏少。但長期看,我國經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長期國債收益率將總體運行在與長期經濟增長預期相匹配的合理區間內。
實際上,央行就此近期已頻繁釋放信號。一季度貨幣政策委員會例會指出,“在經濟回升過程中,也要關注長期收益率的變化”。還有市場消息稱,央行專門調研農商行參與債市情況,并有意引導政策性銀行增加長期債券發行。
從近期收益率走勢看,在央行多次針對長期國債收益率進行發聲后,市場投資策略也有所調整,投資者更加關注長期債券投資的利率風險,投資行為趨于穩健理性。
業內人士表示,未來債券市場供求有望進一步趨于均衡。近期長期限國債利率回調過程中出現一定反復,這反映出市場供求再平衡是一個動態過程。短期投資行為存在較大風險,特別是未來央行將買賣國債納入公開市場常規操作工具后,可通過國債買賣調節市場供求,也會促進收益率平穩運行。從近年市場正常運行情況看,2.5%-3%可能是長期國債收益率的合理區間。
提及“手工補息”和“資金空轉”話題
報告指出,近期人民銀行指導利率自律機制發布倡議,明確要求銀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戶承諾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授權上限的補息。據了解,手工補息本是銀行用于勘誤的工具,異化為高息攬儲的手段后,被銀行用來給大企業客戶違規補貼存款利息,大客戶存款利率“明降暗升”。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近期“手工補息”和“資金空轉”治理已有不少措施。業內專家表示,隨著“手工補息”問題逐步規范,銀行此前調降存款利率的效果將進一步釋放,利差收窄壓力也會減輕,有助于提升銀行支持實體經濟和穩健經營的能力。
專家分析指出,隨著資金空轉問題緩解,未來貨幣信貸增速可能會適當放緩,但這是合理的,擠掉“水分”后的信貸數據更能反映出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
報告指出,隨著信貸結構有增有減,盤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資源,減少資金空轉沉淀,真正需要資金的高效企業反而會獲得更多融資,從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金融支持質效。
業內專家表示,無論是禁止“手工補息”還是規范企業“低貸高存”空轉套利,都是監管部門對當前金融機構和企業經營模式和思維慣性的糾偏。長遠來看,還會鼓勵金融機構差異化經營、創新金融產品,將金融資源投放到更有活力、增長前景更好的新動能領域,提升金融機構經營能力和服務質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