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凈息差首度跌破1.7%關口!業內:今年凈息差還會下行
2月21日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2023年商業銀行主要監管指標情況表(季度)》顯示,截至2023年末,商業銀行重要指標凈息差下滑至1.69%,首次跌破1.7%關口。
監管數據顯示,2022年年末商業銀行凈息差為1.9%,凈息差從去年第一季度開始下滑,2023年四個季度凈息差分別是1.74%、1.74%、1.73%和1.69%。已突破了《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版)》中自律機制合意凈息差1.8%的臨界值。
與此同時,商業銀行資產利潤率同步下降,去年四個季度分別為0.81%、0.75%、0.74%和0.70%。
2月22日,中金公司發布最新報告認為,2023年商業銀行凈息差1.69%,季度環比下降3bp,同比降幅22bp。預計主要由于存量房貸利率調整、貸款重定價、新發放貸款利率下行所致:2023年12月末新發放貸款利率環比下降31bp至3.83%。
一名不愿具名的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對財聯社表示,預計銀行凈息差今年還會進一步下滑,銀行利潤和營收會受到直接影響。另外,考慮到中間收入增長受到一定限制,凈息差下降可能會迫使部分銀行減少放貸規模,銀行分化更明顯,資產會向大行集中。
貸款利率下降快于存款利率
央行數據顯示,12月貸款加權平均利率3.83%,季度環比下行31BP,其中一般企業貸款新發放利率3.75%,環比下降7BP;票據融資利率1.47%,環比下降33BP;個人住房貸款新投放利率3.97%,環比下降5BP。
中金公司據此認為,凈息差下行主要由于存量房貸利率調整、貸款重定價、新發放貸款利率下行所致。分機構來看,測算大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凈息差環比變動-4bp、-5bp、-3bp和+1bp。
2月20日,央行公布了2月份一年期LPR為3.45%,5年期以上LPR為3.95%,本次降息1年期LPR沒有變動,5年期LPR降低幅度為25bp,為2019年LPR改革以來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降幅超出預期。
2月20日,浙商證券銀行業分析師梁鳳潔認為,預計本次LPR調降導致上市銀行息差額外下降6.5bp,其中分別在2024、2025年體現4.3bp、2.2bp;而上一輪存款利率調降可支持息差6.2bp,其中在2024體現2.6bp。
存貸款下降幅度和影響兩相對沖下,意味著2024年息差下降4.3bp,但存款利率下降只能支持息差2.6bp。
2月20日,東興證券認為,考慮到央行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報告提到“發揮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作用,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且去年12月多家全國性銀行下調存款掛牌利率,預計貸款利率將繼續穩中下降。
不過,對于存款利率,浙商證券梁鳳潔認為,考慮到2024年以來10Y國債利率均值,比23Q4下降了18bp,判斷后續存款利率有望繼續下調。
銀行合理利潤如何保證?
事實上,央行早已關注凈息差下降問題,在《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專欄一中討論了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凈利潤增速下降和凈息差下滑的現象,強調“商業銀行維持穩健經營、防范金融風險,需保持合理利潤和凈息差水平,這樣也有利于增強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
息差下滑首先影響利潤。中金公司測算,2023年商業銀行凈利潤同比增長3.2%。其中,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2023年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8%、-3.7%、14.8%、14.8%。
受此影響,2023年商業銀行資產利潤率同比下行5bp至0.70%,資本利潤率同比下行40bp至8.93%。
上述央行專欄強調要“允許銀行通過合理方式維持自身穩健經營”,這給出了一個合理導向——不同機構應當根據自身經營情況、潛在客群結構、業務發展需要等因素,調整自身的凈息差水平,以獲取可應對潛在風險和可持續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動力。
2月1日,常熟銀行在接受機構調研曾表示,近年來銀行通過向下、向小、向信用、向偏等方式來優化貸款端結構,使貸款端價格少降、緩降。
常熟銀行稱,展望2024年,貸款端價格仍處于下行通道,對此將主要通過提高高息貸款占比,優化貸款結構,同時通過存款端價格的下調和結構優化改善存款付息率水平,預計2024年息差有望保持相對穩定。
息差下滑資產質量或承壓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凈息差和利潤受到影響,對銀行的核銷和資產處置也會有影響。
《2023年商業銀行主要監管指標情況表(季度)》顯示,去年四個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逐月微降,分別為1.62%、1.62%、1.61%和1.59%,其中損失類貸款率輕微上升。
中金公司分析,2023年商業銀行關注類貸款占比環比上行1bp至2.20%,如果估算4Q23單季加回核銷后不良生成率同比上升20bp、環比上升8bp至0.68%。與此同時,2023年末撥備覆蓋率季度環比下降2.7ppt至205.1%。
有鑒于此,中金公司提示稱,要關注息差下行幅度超預期,資產質量壓力超預期的可能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