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北經濟運行情況解讀——湖北經濟穩健前行 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全省上下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攻堅克難,拼搏奮進,扎實做好強信心、穩增長、防風險、推改革、惠民生各項工作。全省經濟運行回升向好、進中提質,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先行區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一、“穩”有支撐,回升向好韌性足。
守住基本盤,方能“穩字當頭”。面對國內外多重因素交織帶來的下行壓力,全省從供需兩端持續發力,筑牢發展根基。從一季度開局良好,二季度繼續恢復,三季度穩定增長,到四季度延續回升向上態勢,湖北經濟承壓而上,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定力。
經濟總量穩步擴大。全年地區生產總值55803.63億元,居全國第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073.38億元,比上年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20215.50億元,增長4.9%;第三產業增加值30514.74億元,增長7.0%。經濟增速逐季回升。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GDP分別增長5.1%、5.6%、6.0%,全年增速保持在6.0%,高于全國0.8個百分點,在經濟大省和中部六省中領先。主要經濟指標表現良好。農林牧漁業增加值、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4.3%、5.6%、5.0%、8.5%、5.8%、12.8%,均高于全國,中部靠前。供給需求穩步恢復。工業41個行業大類中有25個實現正增長。服務業十大門類行業中9個實現正增長。批、零、住、餐四大行業銷售額(營業額)分別增長15.5%、8.0%、10.9%、14.0%。10億元以上的重大項目達1207個。進出口總額達6449.7億元,創歷史新高。
二、“進”有動能,轉型升級合力大。
激活新動能,方能“穩中求進”。全省大力開展技改煥新、數字化賦能,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強化創新驅動,瞄準科技最前沿,布局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打造發展“新引擎”。
科創勢能加速集聚。以大科學裝置、湖北實驗室、國家級科創平臺、新型研發機構為主體的科技創新矩陣成勢見效。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排名居全國第7,為近5年來新高。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5萬家,實現兩年翻番。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總數達678家,居中部第1。轉型升級加快推進。工業技改投資增長7.6%,連續8個月增長加快。汽車行業加速向新能源、智能化轉型,增加值由上半年負增長回升至全年增長4.8%,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30.6%。化工行業穩步邁向綠色化、高端化、精細化,全年增加值增長20.7%。光電子信息等五大優勢產業突破性發展,新興特色產業持續壯大,未來產業前瞻布局。新產品產銷兩旺。筆記本電腦、液晶顯示模組、3D打印設備、印制電路板產量分別增長183.1%、109.4%、83.7%、78.2%。限上新能源汽車、智能手機、計算機及其配套產品零售額分別增長94.3%、41.6%、29.6%。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產品出口額增長91%。
三、“活”有熱度,政策疊加動力強。
市場蓬勃發展,方能“穩中有活”。穩增長接續政策“30條”、優化營商環境“47條”、降成本“33條”等政策“組合拳”為企業生長賦能;統籌供應鏈平臺“軟聯通”和交通樞紐“硬聯通”,經濟循環更加暢通。深入開展三大都市圈建設,聚力推進城市和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區域發展活力迸發。
降本增效激活主體。我省入選萬家民企評營商環境調查全國前十,全年累計為各類經營主體降低成本1300億元以上。新增市場主體160.63萬家,其中新增企業53.9萬戶,增長46.2%。新增規上工業企業2436家,為近五年新高。新增規上服務業單位2539家,增長34.7%。新增限上批零住餐企業8803家,增長約1倍。制造業民間投資增長9.6%,高于全省投資4.6個百分點。加強聯通暢通循環。聚焦大宗商品、汽車、磷化工等基礎性領域,組建國控、楚象、華紡鏈、長江汽車、九州醫藥等重點產業供應鏈平臺,打通循環堵點,“鏈”接全球資源。交通運輸業投資增長13.4%,其中鐵路運輸業投資和道路運輸業投資分別增長27.5%、16.9%。長江黃金水道通江達海,亞洲最大的專業貨運機場花湖機場全面投運,航空客貨“雙樞紐”格局打開空中“出海口”。市場回暖活力涌動。貨物周轉量、旅客周轉量分別增長13.9%、90.9%。全省累計接待游客7.6億人次,增長30%。武漢地鐵日均客流量367.6萬人次,增長51.9%,創歷年新高。人流帶旺消費,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2.4萬億元,銀聯消費支付金額增長16%。區域經濟競相發展。三大都市圈產業協同帶動市州整體躍進。武漢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元,GDP、工業、投資、消費增速高于或與全省持平的市州分別有12個、11個、14個和8個。縣域經濟實力進一步提升,6縣市入選2023年中國工業百強縣(市),入選數量居中部第1。
四、“好”有保障,民生改善效力顯。
做實民生保障,方能“穩中向好”。全省堅決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民生關切,辦好民生實事,兜準兜牢民生底線;深入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過程中不斷向共同富裕目標邁進。
就業形勢持續向好。全年城鎮新增就業92.88萬人,超額完成年度目標。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4%,比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8%,其中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5.5%、8.0%,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鄉收入比2.11,比上年縮小0.05。基本保供穩固有力。糧食總產量2777.04萬噸,增長1.3%,連續11年保持在500億斤以上。豬牛羊禽肉、禽蛋、水產品總產量分別增長3.8%、4.0%、4.5%。糧油食品類、飲料類、煙酒類、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限上零售額分別增長11.1%、8.4%、9.1%、10.0%。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0.1%。民生實事落實落地。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教育投資分別增長14.7%、9.6%。持續推進十大類民生實事,調查顯示,95.0%的受訪者對政府在民生實事方面的工作表示滿意。
總的來看,2023年全省經濟持續回升,發展恢復向好,為全國穩住經濟大盤作出了湖北貢獻,交出了一份彌足珍貴的“年終答卷”。這些成績的取得,根本在于習近平總書記的領航掌舵,根本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是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廣大干部群眾共同努力、拼搏奮進的結果,成績殊為不易,值得充分肯定。
殷殷初心如磐,時代答卷常新。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當前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依然較多,我省經濟仍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但也要看到,我省外在機遇疊加,內生條件向好,經濟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下階段,要繼續堅定信心,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部署,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統領各項工作,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統籌推進四化同步發展,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不斷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聚勢推動高質量發展提速增效,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湖北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