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個軸承廠是哪個?
軸承是機器中的重要配件,我國的軸承工業在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然而,解放以前,偌大的中國卻沒有一個能獨立制造軸承的工廠。
日偽統治時期,遼寧省瓦房店有個“滿州軸承制造株式會社”,它附屬于日本的工業體系,是日本東洋軸承公司的一個附屬廠。這里只能加工制造軸承的內、外套圈,而鋼球和保持架則由日本國內供給。這個在舊中國唯一的典型殖民地性質的軸承裝配廠,就是現在我國軸承加工企業之一的瓦房店軸承集團的前身。
“滿洲軸承制造株式會社”從1938年開始修建,1940年4月1日投產。當時有職工400多人,機床30余臺,每年可裝配中小型軸承6000套。后來,經過擴建,到1945年,職工總數增加到1900多人,擁有機床560臺,每年可裝配80萬套。從1945年日本投降到1948年東北全境解放,大部分工人已經返鄉,企業內只剩下200余人。
解放后曾一度生產一些軍用器材和維修槍支,支援人民解放軍。1949年1月1日成立東北機械工業管理局,統一領導與管理東北區的民用機械工業。新改名的“瓦房店滾珠軸承廠”,從1949年5月增添了部分設備,組成了車工、磨工和熱處理三個生產單位和一個機械分廠,正式生產軸承。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破壞,給本來就不能生產成套軸承的工廠帶來了巨大的困難。但是,在新政府的領導下,全廠工人和技術人員,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新紀錄運動。為了造出鋼球和保持架,工人們日夜奮戰,經過上百次的試驗,摸索出鋼球磨削和熱處理工藝過程。
開始,生產出的鋼球不發光,裝出來的軸承不耐磨、壽命短,但是,它畢竟是新中國生產出來的第一批軸承。從此,結束了我國軸承配套的殖民地生產史,走上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制造軸承的道路。這一年,全廠職工增加到1022人,生產軸承13.5萬套。
從1952年到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開始了大規模經濟建設,軸承工業也有了較大發展。
全國軸承行業形成了以瓦房店為一廠、哈爾濱為二廠、洛陽為三廠的三大骨干企業。這時,瓦房店軸承廠職工人數增加一倍,設備增加71%,軸承年產量增長3.8倍,品種由126種增加到334種。產品逐步向通用化、系列化、標準化目標前進。
中國第一“軸”的故事
時光回溯七十年,新中國百廢待興。為了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國家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提出實施以156項重點工程為主要內容的“一五計劃”。作為機械工業的核心基礎件,軸承赫然在列。
1954年,新中國第一個綜合性現代化軸承制造企業在河南洛陽開建。此后的歲月,洛陽軸承廠與共和國一同成長,創造了我國軸承行業多個第一。數次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為“中國軸”代言。
上世紀60年代,國家正在投入力量研制一種精密光學座標鏜床。主軸是這種機床的關鍵部件,與其配套的軸承尺寸精度要求更高,內、外套的徑向擺動誤差不能超過千分之二毫米,在高速運轉的情況下,軸承的溫升不能超過15℃。
這種高精度的軸承,當時只有西方少數國家能夠制造。一家外國公司向我國漫天抬價,提出用同樣重量的黃金或者6噸對蝦換一套軸承!
欺人太甚!外國人能造的軸承,我們中國人一樣可以造。國家把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交給了洛軸。
高精度的軸承必須在高度潔凈和溫度穩定的環境中裝配,否則會影響精度。當時洛軸沒有這種條件。參與試制的職工們找來幾塊塑料薄膜,蓋起小“裝配車間”。大熱天,“車間”密不透風,如進蒸籠。攻關人員毫不理會,一絲不茍地投入到工作中。第一批座標鏜床主軸軸承就在這樣的環境中誕生了。
測試結果顯示:內、外套的徑向擺動誤差為千分之二毫米,完全符合設計要求。從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這種軸承先后為昆明機床廠、無錫機床廠、中捷友誼機床廠等用戶配套使用,為振興國家裝備制造業立下汗馬功勞。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經濟建設重回正軌,提高這種主軸軸承的精度被列為國家一百個攻關項目之一。國家要求洛軸攻關,使精度提高一倍,向世界先進水平邁進。
新目標要求軸承內、外套的徑向擺動誤差縮小到千分之一毫米,內、外滾道側向擺動誤差縮小到千分之二毫米,軸承高速運轉時的溫升限制在10℃以下。如果說,一個世界級短跑運動員成績提高一秒鐘就是創造了新的紀錄的話,那么,在軸承加工中將精度再縮小千分之一毫米,同樣困難。
新設計的軸承,結構復雜,更難加工。以B3—707為例,僅外套的磨加工就要經過87道工序。磨削外徑是保證軸承圓度的關鍵工序,必須最大限度減少誤差。工人肖進發采取低速磨削的辦法,來減少機床震動對外徑波紋度的影響,一邊加工,一邊測量,積累了上萬個數據,終于將波紋度控制在千分之一毫米以內,比設計的精度要求提高一倍……
苦戰三年,洛軸人成功制造出了高精度的座標鏜床主軸軸承。測試表明:軸承的徑向擺動差為千分之零點七毫米,內、外滾道側向搖動差不超過千分之一點五毫米。專家們確認:軸承各項技術指標全部達到攻關要求,達到國外同類產品先進水平。
洛軸研制生產的這兩種軸承的價格,僅為購買外國同類產品的1/7。洛軸不僅為國家爭了光,也實實在在節約了大量外匯。這兩種軸承的研制成功,標志著我國高精度軸承制造技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資訊監督:顧穎 021-26093810
資訊投訴:陳杰 021-26093100
免責聲明:Mysteel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歸Mysteel所有,轉載需取得Mysteel書面授權,且Mysteel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與交流,并不代表Mysteel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Mysteel(021-26093397)處理。
[查數據、做研究,上鋼聯數據]